在美國和加拿大,很多孩子通干家務活獲得零用錢。比如,朋友家的兒子,11歲,他每次幫助父母除草,都可以拿到7美元。
這種情況在美國十分普遍,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接受金錢觀念的熏陶與實踐,付出勞動便理所應當地獲得報酬,這在北美幾乎是一條連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
而父母給孩子錢的初衷大多為:
一是遵守按勞付酬的原則;
二是讓孩子們有一定的錢可以購買他們必要的食品和學習用品;
三是讓孩子們得到一些勞動實際的鍛煉。
美國總統奧巴馬12歲大女兒瑪莉亞和9歲小女兒的薩莎,必須要做家務才有零用錢。
奧巴馬接受訪問時,曾經表示對他的兩名女兒管教嚴厲,如果做家務,每星期能領得1美元的零用錢,家務包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盤,打掃自己的房間和衣柜等。
第一夫人米歇爾說:"女兒不許出現以下行為:抱怨、哭鬧、爭辯、糾纏和惡意嘲笑。"女兒要自己整理床鋪、自設鬧鐘、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
奧巴馬說:"一次我離家幾星期,女兒瑪莉亞對我說,‘嗨,你欠我10個星期零用錢啦!’"
有人開玩笑說,總統給女兒的"工資"太低,屬于最低時薪,還敦促奧巴馬為女兒提出刺激財政方案。不過,那是2008年奧巴馬接受《人物》雜志專訪時說起的,不知道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他給女兒的"工資"有沒有漲一點。
將"付費"和"非付費"的工作區分開來
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取報酬,本來是件好事,但也有人指出,這樣也容易導致孩子純粹為了錢而勞動,不給錢就什么都不做。
其實這也好辦。
美國的教育學家建議,不要為孩子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支付報酬,有些活是要“付費”的,有的卻是“非付費”。
這其中的區別是什么呢?
付費的工作:不完全屬于自己的事,而是為集體(家庭)做貢獻的。比如:公共區域的衛生,洗車,修剪草坪,修理屋頂等。
非付費的工作:完全是自己的事,只是為自己服務的,以及一些孩子該做的基本小家務。比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鋪和房間,洗碗,掃地等。這些都是應該做的,所以沒有報酬。
零用錢是一種理財教育工具
一些北美家長認為,零用錢是一種用來教育孩子理財觀念的工具,重點是幫助孩子學會理財技巧。
也就是說教小孩子使用零花錢是讓小孩子學會如何預算、節約和自己做出消費決定的重要教育手段。
給小孩子零用錢,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賺錢和花錢這個過程,來學會怎么多賺錢,有計劃地花錢,然后才能是利用手里的錢,獲取更多的錢。
因此,給多少零用錢?什么時候開始給小孩零用錢?如何教導小孩用錢?就很有技巧了。
對于這些問題,美國的一些教育專家和家長各有法寶和要則,搜集了一些,大家僅供參考吧:
1、支付多少零花錢合適?
家長可以寫下孩子平均每周和每天的花費,設立一個平均每日金額,再支付零用錢。
爸爸媽媽盡可能將小孩子的零花錢數量控制在與他的同伴大致相當的水平上。
2、從孩子幾歲開始支付?
大多數三歲的孩子對于金錢已經產生興趣,隨著他們年齡增長,他們的興趣將會加深,如果提早跟孩子談論金錢或適當運用零用錢,對小孩子將來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
3、采取什么方式支付?
可以按次支付,也可以定時支付。
不過,父母應該在支付零用錢時,跟子女談談家庭經濟狀況。一些美國家庭還讓青少年為自己的電話費和車費以及一部分家庭開支付賬。
小孩子成熟后,爸爸媽媽常會翻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么花的,以幫助小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
4、如何指導孩子花零用錢?
零花錢的使用,理論上來收由小孩子全權負責,爸爸媽媽不直接干預,但應該給予一定的指導。
指導孩子學習如何平均分配他們的零用錢,例如百分之三十用于消費,百分之三十用于短期儲蓄,百分之三十長期儲蓄和百分之十作出奉獻等。
另外在北美還有一種小豬錢箱,分有四格,分別是存款,花費,捐贈和投資,教孩子們如何預算金錢。最起碼可教導小孩子如何有計劃有節制地消費,讓他們學會儲蓄,而后再教他們如何精明運用金錢。
比如有一個家庭,孩子擔任了修建花園的工作,因此家長每周給小孩6美元,那6美元的零用錢非常明確地分配:2美元直接任由小孩花費買東西,另外2美元由小孩選擇捐到自己選擇的慈善機構,最后2美元存到銀行。
直到年底,小孩子可從銀行戶口拿取一半的錢來花費,留著另一半的存款增長。
5、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小孩子因使用不當而犯錯時,父母不輕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因為只有如此,小孩子才能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總的說來,零用錢的教育核心,是要讓小孩子得到那種經過艱苦奮斗而來的滿足感并學會享受和珍惜它。
應該說,在父母教育下,大部分美國孩子能夠妥善使用手中的零用錢,而并不是隨意亂花揮霍,由于這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所得,所以才有一種珍惜的潛意識,這錢一般也能用到最重要的地方。
最后,關于零用錢,北美教育專家給家長的建議是:不要為零用錢與瑣事辯論的方式,苦苦思索和煩惱,讓孩子們開始用雙手管理金錢。